书画装裱师张光荣:匠心技艺 传承非遗

2021-12-25
来源:

行业技师.jpg



全屏播放图标.gif


书画装裱师张光荣
匠心技艺 传承非遗



古人说:“三分字画,七分装裱。”书画装裱,能够让书画作品的生命得到更好地延续。在千年古镇河下,就有这么一位装裱师,经他装裱修复的作品多达数万件。他就是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装裱技艺的传承人张光荣,同时他也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、政协淮安区第十三届、十四届委员。


微信图片_20211225223446.jpg


在书画装裱技艺传承基地,记者看到了正在忙碌的张光荣。张光荣告诉记者,装裱主要有“托”“裱”“装”三大工序,每一道工序里面又分数道小工序,十分讲究、复杂。而他正在进行的“托画心”,是完成糨糊制作后的第二道小工序,用糨糊在书画作品背后加托一层宣纸。这道工序看上去简单,但实际最为讲究。“古代叫托命纸,命是生命的命,纸是纸张的纸,因为这个画心,你托的好,是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,你托的不好,人家很名贵的画,拿来了以后你给人家托坏了,你倾家荡产,卖房卖地,都赔不起。”张光荣感慨地说。


微信图片_20211225223458.jpg


装裱艺术起源于东汉末年,经晋唐时期逐渐成熟,宋代时达到顶峰,到明清时期基本定型。和装裱书画结缘,得益于张光荣的成长环境。1962年出生的张光荣,世代书香,祖祖辈辈都是私塾先生。对其影响最深的父亲张我中是陶行知的学生,毕业于晓庄师范,张我中在考入师范之前就学过书画装裱。张光荣自己也曾做过教师,深受文化熏陶。“过去家里有一些老东西、老字画,我父亲装裱的时候,我在旁边也看,看了以后就有兴趣了。其实我从10岁开始就跟他学了,后期又到外地学了很多,到苏州、到上海、到北京、到山东菏泽都去学过。”张光荣说。


微信图片_20211225223503.jpg


学装裱不是一件容易事,讲究慢工出细活,二十多道工序下来,一般半个月可以完成一副作品。如果是修复那就更复杂,根据损坏情况和修复要求,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。尽管学的腰酸背痛,但是张光荣坚持了下来。迫于生计,张光荣并没有直接从事装裱行业,他做过会计,开过饭店,做过打桩工程、砂石生意,一直都将装裱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去学习。直到2007年,张光荣拜江淮地区知名的装裱大师徐浩为师,开始系统打磨装裱技艺,并成立了淮安市明清书画装裱有限公司,为书画爱好者服务。


微信图片_20211225223507.jpg


14年光阴,张光荣装裱修复书画作品三万余件,像边寿民的《芦雁图》、吴昌硕的花鸟图、韩美林的十二生肖图等名家作品数不胜数。但让张光荣印象最深的是《姚士贵先生百年诞辰书法集》百余幅作品,其中“镇淮楼”、“古枚里”、“关天培祠”已经成为地方上的地标性建筑名称,其拓片也是张光荣亲手装裱的。 


微信图片_20211225223511.jpg


张光荣告诉记者,手工装裱技艺繁琐、细致,市场利润微薄,靠装裱生活并不容易,但是他也希望这门老手艺不会失传。为此,张光荣创建了传承基地,还带了几个徒弟,他希望把这项非遗技术长久的传承下去。“下面,我想继续把这个技术传承下去。因为我们淮安这个地方,是一个历史文化沉淀比较浓厚的地方,特别是我们河下古镇。我是很有信心,也很有兴趣,把这个事传承好,发扬光大好。”张光荣笑着说。


        稿源:张光荣

        转载:视听淮安

        记者:张攀江   仲卫卫

        编辑:丁子煜

        审校:梁   程

        核发:朱   飞

        制作单位:淮安区融媒体中心





书画院尾图.jpg

阅读409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