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2020年8月22日陈建斌在淮安运河书画院内部交流群里发了一幅《葵》的油画作品,大家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,展开了讨论。现汇总其评论内容登载在书画院官网。
美术评论(1)
——陈建斌的油画作品
葵:作者/陈建斌
马洪海:挺棒!
朱 华:建斌现在色彩感觉好的很啊!
陈建斌:请老师多批评
沈 飞:向日葵这张大美
朱 华:这个不是习作而是创作,向日葵表现的是建斌的热情和张力!
陈建斌:120x160不太好画,又怕空,把握不好
朱 华:已经很好了,可以画一个系列,把你想要表达的东西进一步表现出来
陈 瑞:从基弗到许江再到陈建斌向日葵终结者
朱 华:许江学了基弗的皮毛,基弗表现的是灰冷色调的沉闷的压抑的情绪,建斌则相反,用暖色调表现人性的温度。
马洪海:葵的主体很结实也有张力,衬景稍有不协调,破坏了主体表述,还是要弱点为好
朱 华:马老师所言的是绘画的空间远近关系吧。但是我以为一幅作品只要你用你热情和生命去表达,旧有的那些“金科玉律”可以放弃,遵从你的内心最重要
朱 华:大部分人认为画不好是因为技术的原因,这是个误区
陈建斌:观念的转变是吧
马洪海:没什么“关系”之说,是要热情乃至激情,但激情是有递进与递减的(节奏),我说的意思是要奔放与节制的控制
朱 华:对,就是观念的问题,马老其实也是讲的这个意思
马洪海:‘’技术流‘’我是排斥的,更排斥“主旋律”
蔡国华:各位老师对于陈建斌的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,总结朱华的观点:表达自己内心里的东西,葵,只是一个载体,冷调也好、暖调也罢,衬景有也好、无也罢,目的:表达情感表达意趣!
张宝华:此群今有这一讨论,值得大赞
朱 华:建斌可以讲讲自己创作的想法
马洪海:许江的东西,这里就不讨论了,大凡投入行政管理的人,艺术生命也就结束了
朱 华:可以谈,老蔡需要信息
朱 华:大家都可以就艺术的话题聊一聊
任 冉:许江灰冷调的向日葵有其深层次的东西,关乎哲学、关乎政治、关乎社会……,只是一般人看不出
马洪海:我说建彰的葵,是建立在他既有表达语言和达成信息上对应感受,这里所要讲的是另一种可能性,我毕竟是客体,我想要的是作者与观者能否达成更好的和解……
朱 华:建斌这几年一直在思考艺术的问题,看的出来他彷徨过、痛苦过,但是他经历了挣扎的过程走过来了。今天的两幅作品我最大的感觉就是,作品不是以往的写生习作,而是很有想法的创作了
朱 华:任老师说的对,老兄理论上有一套,多多发声
马洪海:架上画的终极目标就是思辩,追问人性……
朱 华:和解不成怎么办?
马洪海:“和解“不是妥协,”和解‘’是作品语言有效释放
朱 华:当代艺术与美协和解了招安了,同时它也就不成为当代艺术了
马洪海:此“和解”不能解释为和谐和解构
马洪海:而是:达成、建构……
朱 华:在人们欢呼雀跃的观赏国展时刻,前几天老秦和永东看完告诉我不过如此。我告诉他们我最后一次看国展是在1988年
马洪海:国展看不了,我看了会头晕,"不懂"!
朱 华:建斌的色彩和造型基本上没问题了,现在要做的就通过解构然后重组,将自己的思想放进画面中,不断的“纠缠”、“冲撞”,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“结果”,那肯定是好东西
马洪海:建斌要把葵画到终极,很感人!
马洪海:这样看舒服多了
朱 华:更加的饱满一些,但是我还恰恰喜欢被裁减的那部分,这是各人的视觉感受的差异性
马洪海:这个不重要,人人感受一样,那是机器
陈建斌: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和点评,运河书画院的学术氛围因几位老师而精彩。看了前面的对话,里面有很多干货,我目前创作的几幅画还是着力在摆脱传统造型,因为以前学校学的一套太根深蒂固。怎么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,通过画面表达出来。而不是画像画细
陈建斌:主观的色彩和造型能够怎么很好的揉合在一起
杨海翔:建群到现在,这是第一次有深度的讨论!
蔡国华:是的,欢迎你发表自己的见解
陈建斌:形而上是追求,这个过程就是画面从自然所看到的到心里所表达出来的纠结过程
陈建斌:只有不断的尝试,碰撞,找到这个G点,也许就能出一副自己满意的作品
马洪海:造型与色彩是必须过的,建斌的纠结是脱变的开始,用心,用情去解锁,前面一遍光明!
蔡国华:建议很好,可以利用本群进行如今天的线上研讨,也可以组织一次线下的专题研究会,这也是朱华老师在一直在提议的
陈建斌:今天发的这幅向日葵,开始画的比较简单传统,我在背景加了红色块面切割空间,是想尝试摆脱空间关系,选红色是想补色使画面整体一些,画面结果有点爆了。我平时画的比较温和,最后一看,感觉与平时有所区别
蔡国华:想摆脱根深地固的传统的东西,有思想了,那就是质的飞跃
马洪海:已经很好了,随心而动,就是真实
蔡国华:是的,欢迎你发表自己的建解与理论
陈建斌:平时蒙着头画,也不知道方向对错,今天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,感觉找到点头绪了
蔡国华:摆脱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
马洪海:画画心要狠!听从自己的想法,去干,去画,其它的都不重要!
陈建斌:套用流行的一句话,干就完了,别想太多
蔡国华:洪海这语言很朴素,也很行之有效,画画的心要很,要听从自己的思想
朱 华:出去吃完面条,回来继续聊
朱 华:中午吃面条,我点了与众不同的吃法,结果出了问题。一碗拆骨加青菜白汤面条,外加腰花肉丝过桥,做好上桌的是拆骨肉丝面,加腰花肉丝过桥。我说搞错了,老板很为难(我也不想为难老板),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在面碗里加汤(怕我嫌咸)。这顿饭我吃的是什么感觉,它和艺术有关系吗?先眯一会儿,回头再聊
张爱中:绘画与饮食有个共同点,就是稀里糊涂,朦朦胧胧,若是若非的感觉,您老中午吃的就是糊里糊涂,囫囵吞枣,最后反正消化
朱 华:中午这顿饭犹如国展盛宴,碗里碗外都是吵肉丝,这么多年来国展办了一届又一届,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。不少有识之士有看法,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加汤(注水),和稀泥似的在内部变来变去,不是去遵从艺术的本质加以改变,其实也不想多说什么,说了也是白说!一地鸡毛!一声叹息!
朱 华:爱中所言实质是一种境界!艺术家要超脱一点,不为名利所动,沉下心来,好东西自然会出现
陈逸飞:一幅作品,如果没有自己情感融入笔墨之中,为追求而追求达到一种让看客为之叫绝,不一定是好作品,仅是过眼烟云而己,不足一观,相反会成为茶余饭后笑料而己
朱 华:逸飞说的是,能打动人的作品才是好作品